close
數個“第一次” 多個杭州樣本 醫者仁心 廣袤大地踐行時代使命的擔當
數個“第一次” 多個杭州樣本 醫者仁心 廣袤大地踐行時代使命的擔當
新疆、西藏、青海、黔東南、非洲都有杭州醫生的身影
今年7月,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主任滕建榮(左)赴那曲慰問幫扶。
洪慧東醫生為馬裡醫院的醫生授課。
援疆油煙處理機價格醫生下鄉義診。
今年7月,那曲藏民向杭州醫療組敬獻哈達和錦旗,以表達謝意。
2014年7月8日“杭州-阿克蘇共建工作室”醫生在進行阿克蘇首例腹腔鏡手術。
杭州醫療組的B超醫生在為藏民作包蟲病篩查。
“為瞭讓我們這裡的新兵更好操作,她身先士卒,以身試鏡,眼淚在打轉,仍然一絲不茍教我們怎樣去操作,她說:半年之後,她還要做胃鏡來檢測胃鏡鏡子的硬度……”
一個多月前,這一封手寫信從距離杭州4632公裡的阿克蘇市,寄到瞭杭州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主任滕建榮的手中。寫這封信的是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消化內分泌科的全體醫護人員,文中的她,是杭州援疆醫生蔣霞。
“像蔣霞這樣的杭州醫務工作者,帶去的是精湛技術,留下的是一支永不走的醫療隊伍,輸血和造血並重,極大提高瞭當地受援醫院的醫療服務和管理水平,杭州的醫療資源正在無縫對接新疆、西藏、青海、黔東南當地醫院。”滕建榮如此評價。
據統計,自2008年起,截至2017年9月,僅我市市屬醫療衛生單位累計向新疆派出醫務工作者28人、向西藏派出醫生19人,他們在當地工作短則2個月,長至3年以上。另外與黔東南地區、青海德令哈的援助互派、學科建設往來不斷。大愛無疆,杭州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仁心,播撒到國外。自1986年至2017年,杭州市衛生計生系統共派遣援馬裡、中非、納米比亞醫療隊27批91人次的醫務工作者,這當中絕大部分是中共黨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傢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部分,明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而杭州醫務工作者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這一工作要義。
在高原缺氧的艱苦環境中,在邊疆陌生的土地上,來自杭州的醫務工作者以自己的醫術為當地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以開闊的視野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出謀獻策,用數個第一,多個杭州樣本,詮釋瞭醫者仁心,在廣袤土地踐行瞭時代使命的擔當。
當代白求恩 萬裡送醫到邊疆
離傢千萬裡,他們從未說一聲苦;忘我工作中,他們從未喊一聲累。
作為醫生,杭州醫務工作者在援疆援藏的醫療工作中有哪些感受?那片停留過的熱土,又留下多少他們為之奮鬥的感人的故事?從對這幾位曾支援邊疆醫療衛生事業的醫務工作者采訪中,杭州醫務工作者的仁心,彰顯無疑。
蔣霞 一封特殊的聯名信
履行職責,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詮釋援疆醫生的職業操守和醫道本色,這一句話並非套話,而是每個援疆醫務工作者的行動準則。
國慶前,一封新疆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消化、內分泌科全體12名醫護人員的聯名表揚信寄到瞭杭州市衛生計生委。這封信的主角是杭州市第九批援疆人才、市紅十字會醫院消化內科醫生蔣霞。信中,他們用樸素的而真摯的語言表達瞭對她的感激之情。
原來,蔣霞副主任醫師到達阿克蘇後,第一時間開展臨床醫療工作,迅速熟悉醫院、科室、人員、設備、技術等情況,努力學習維語,快速轉變角色,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融入新的集體,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對同事,她帶領著大傢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自費購買消化、內分泌等方面的參考資料並予以講解分析,堅持“回歸課本,突出重點,提升自我”,指導年輕醫生用藥,讓科室治療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對病人,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天三次查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患者出院。
2017年6月23日,這是阿克蘇市人民醫院值得紀念的日子,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蔣霞以患者的身份第一個進行瞭胃鏡檢查體驗,並在檢查過程中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操作細節、註意要點傳授給阿克蘇的醫生。她強忍著一陣陣的胃痙攣引發惡心嘔吐,一對一的帶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不斷鼓勵並指出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在阿克蘇的一年半時間裡,蔣霞主動給自己定下瞭兩個目標。一是培養一支走不掉的醫療專業人才隊伍,二是分別帶出一位能熟練掌握胃鏡操作和一位可基本操作腸鏡的當地年輕醫生。
張治芬 像胡油煙分離機楊樹一樣將大愛播撒
張治芬,2017年6月,獲得“全國對口援疆先進個人”稱號,如今是杭州市婦產科醫院院長,曾經是浙江省委組織部選派的第四批援疆幹部人才隊伍中的一分子,她用精湛的醫術和熱誠的服務踐行援疆使命,錚錚傲骨猶如沙海之中的胡楊樹一般令人折服,把浙江援疆人的大愛播撒在和田大地上。
2002年,張治芬當時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接到省委組織部下達的三年援疆任務,需要派兩名醫生各援疆一年半時間。作為當時醫院的中層骨幹,張治芬積極報瞭名。
2004年年初,就在援疆前夕,張治芬的身體忽然出瞭問題,心臟早搏頻發,很多人都擔心她不能成行。但一心想著為新疆人民健康作貢獻的張治芬,於2004年2月還是如期踏上瞭和田。
因為缺水和衛生條件的關系,和田地區的婦科病患者較多,張治芬總是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才下班,回到宿舍,常常已吃不上食堂飯。
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是當地級別最高的醫院,但因地處邊陲,醫療知識、技術、項目以及醫院的規范化管理上均較為落後。在援疆的一年半時間裡,張治芬盡可能地去填補一些空白。在她的帶領下,醫院先後開展瞭腹腔鏡下輸卵管造口術等一些新的婦科醫療技術。她還制定並完善瞭《醫院質量考核條例》,進一步建立健全瞭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
悠悠十餘載,如今回想起來,張治芬說,與其說自己為新疆人民作瞭貢獻,不如說是新疆人民教會瞭她很多:“在和田人民身上體現的胡楊精神,讓我認識到,無論環境怎樣,人的心境是最重要的。心中有詩,滿眼遍是如畫風景。”
張方林 手電筒組成的無影燈
習近平總書記在追憶自己援藏期間的見聞時曾說過,“西藏那曲生態惡劣,種不活一棵樹。”2016年7月,杭州市選派第八批援藏專業技術人才時,杭州市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黨員醫生張方林主動報名,援助地就是那個“種不活一棵樹”的地方——那曲。
援藏生活的艱苦、孤苦、清苦,遠遠超過之前的想象。但本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毅力,張方林一直努力堅守。
事實上,那曲縣人民醫院於2014年建造完成一間10萬級層流手術室,但由於人員技術力量不足,設備儀器不夠完善等諸多原因,一直未能投入使用。入藏後瞭解瞭這一情況,張方林給自己佈置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開啟那曲縣人民醫院外科手術的新篇章。
經過3個月的前期準備,包括手術室質控的監測;設備儀器的更新完善;手術相關人員的技術培訓等,終於具備瞭開展手術的先決條件。
一位21歲的藏族女孩前來就診,正值愛美的年齡,半年前打耳洞時出現意外,異物殘留耳垂內,耳洞周邊組織出現異常增生形成腫塊,腫塊近期增大較快,患者至多傢醫院就診,希望能夠切除腫塊和異物,但因為腫塊已達下耳垂1/2大小,故都未敢予以切除。患者看著日益增大的腫塊,十分擔憂。後來,聽親戚說那曲縣人民醫院有浙江過來的援藏醫療專傢,患者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那曲縣人民醫院就診。
經過問診、查體後,張方林充分評估患者病情、醫院設備、技術力量等條件,認為在現行條件下可以完成手術,故安排患者第二天進行贅生物切除手術。
2016年11月3日下午4點開始,簡易的更衣室,地上鋪一塊無紡佈就投入瞭使用。在一切就緒準備劃刀的那一刻,突然停電瞭。近零下20攝氏度的冬天,一臺正在執行的手術,醫院又沒有備用電源,張方林趕緊啟動應急措施,助手使用4隻手機電筒從四個不同方向照向手術視野,借助手電筒光快速準確的切除贅生物,做到切口小、出血少,並使用美容縫合方式將手術創傷縮到最小,順利完成手術。這也是那曲縣人民醫院第一例手術。一邊吸氧,一邊手術,這是一位普通援藏醫生張方林的工作速寫。
壽嵐 偏遠山區糖友們的“組織部長”
醫療幫扶怎麼做?沒有什麼比專傢點對點,紮根當地更有實效。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李國熊考察瞭貴州三穗縣後,對於這個糖尿病高發,卻沒有專科診療的縣市,派出瞭內分泌科年輕有為,業務紮實的壽嵐醫生。
初到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壽嵐發現這裡的百姓,對糖尿病等慢病的認知嚴重不足。三穗縣人民醫院無獨立內分泌糖尿病專科、無工作機制,更缺少專業人才隊伍,更談不上如何健康管理及防治。幫扶工作要從零開始。
沒有專科,壽嵐開出瞭糖尿病專科一站門診, 缺檢查、缺藥、缺設備,壽嵐一步步完善診療手段,當起瞭偏遠山區糖友們的“組織部長”。她還搭建網絡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力。治療手段跟上瞭,自身的學習和意識也要同時跟上。壽嵐跟內科主任一起制定科室學習計劃和制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壽嵐發現很多山區的患者來回測血糖不方便,建議采用移動醫療來建立三穗縣糖尿病慢病管理系統。啟用“你的醫生APP+紅倍心血糖儀”,改變瞭隻能在醫院“看病”的傳統生活方式,節省瞭醫生大量的患教時間,無論在傢裡還是在路上,尤其是邊遠的山村,隨時聽取醫生建議,或者是獲得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資訊。不僅節省之前大量用於從邊遠山區坐車的時間與成本,而且會更有效的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變治療為防病。
在幫扶的三個月裡,壽嵐結合實際、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從原來內分泌門診的“0”,到專科門診建立後的病人絡繹不絕。現在壽嵐的幫扶工作雖然結束瞭,但是她還依舊繼續通過微信、遠程會診等方式,造福黔東南的百姓。
洪慧東 做馬裡百姓心中最可愛的人
對於國內醫療條件發達地區的病人來說,進行血常規等檢查,稀松平常,然而在非洲馬裡,這裡是聯合國定義的世界上最貧困地區之一,即便醫生都沒有正確的輸血檢驗知識,所以訓練有素、基本功過硬的檢驗科醫生,成瞭當地最稀缺的醫生資源。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檢驗科醫生洪慧東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成為中國第24批援馬裡醫療隊其中一員,來到瞭非洲馬裡。
在馬裡首都巴馬科的馬裡醫院,這裡是洪慧東工作4年的地方。2013年,洪慧東就來到馬裡醫院,這裡實驗室儀器落後、人員經驗不足、檢測方法不到位,洪慧東就手把手,一個一個地教。在兩年任期結束後,她選擇瞭留任。
“因為我看到的有些實驗報告、有些結果,是不符合要求的。我很希望能夠幫醫生同行們,更好地救治病人,所以我決定繼續留下來,繼續留在馬裡。”洪慧東廚房油煙處理說。
樸素的話語,迅速的行動,洪慧東意識到必須對馬裡同行進行輸血檢驗基礎知識的培訓,尤其在科學檢驗的理念上幫他們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在緊急準備瞭《輸血檢驗》的課件後,她開始對馬裡醫生授課,要把馬裡人(包括醫護人員)從頑固落後的輸血意識中解放出來,教授他們輸血知識,跨越科學與文化的差距,一點一點地去改變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洪慧東對他們的臨床輸血進行正確指導,糾正馬裡醫護人員不良的輸血方式和血液儲存方法。培訓教學的效果迅速得到體現,一位中國北京建工職員,因瘧疾導致嚴重貧血需要輸血,由於采取瞭科學正確的輸血,及時阻止瞭異型血液輸註,兩周後康復出院。
這裡的血液病人不少,但馬裡卻沒有一名檢驗骨髓的醫生。是洪慧東發現一位病人血常規異常並要求其做骨髓檢查,並發出瞭第一份中法文的骨髓報告。為此,馬裡國傢醫院實驗室主任達拉美博士代表馬方寫給洪慧東的一封感謝信。
“這封沉甸甸感謝信,它感謝的不是我個人,感謝的其實是我們浙江援非醫療隊的全體同事在馬裡的精湛醫術和付出,感謝的是中國援非醫生對馬裡人民救死扶傷的崇高品質,感謝的是1968年以來近50年中國援馬裡醫療歷史上沉淀下來的中國人民對非洲馬裡人民的深情厚誼。”洪慧東這樣說。
數個“當地第一例” 踐行使命擔當
在梳理近十多萬字援疆援藏援黔東南援非的資料中,目及所見,字裡行間,出現頻次最高的是“當地第一例。”
在阿克蘇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的第一例胃鏡檢查,是杭州醫生做的;貴州三穗縣第一個糖尿病專科門診,是杭州醫生一手創建的;那曲縣人民醫院第一例手術,停著電,就著手電筒組成無影燈,是杭州醫生主刀的……當地第一例的事例還有許許多多。
杭州醫務工作者所到之處,於當地醫務工作者是同行,是帶教師長,杭州醫生無私將技術要領傾囊而授;於當地百姓,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將他們從死亡邊緣拉上幸福之岸的領路人。
在阿克蘇,2010年6月,杭州市援疆指揮部作為“全國第一批,全省第一個”,率先進駐新疆阿克蘇市開展援建工作。讓當地百姓病有所醫,積極探索衛生援疆新模式,提出醫療衛生援疆側重於送技術、育人才、帶隊伍。
在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柯曦曄、蔣霞等5名援疆醫生,因為技術過硬,被醫護人員稱為“A5偶像天團”。如張正賢,在到阿克蘇僅1個多月的時間裡,就開展瞭婦科超聲造影等檢查,填補瞭當地多項超聲領域的技術空白;吳榮華主攻針灸,有“吳一針”的稱號,找他針灸的人總是排長隊;蔣霞主攻消化內科,每天為患者分析病情,講解用藥,在帶教中知無不言,讓年輕醫生收獲頗多。張驍醫生開展的先天性臍尿管瘺手術刷新瞭阿克蘇醫院建院60餘年紀錄。
多年來,按照“組團式建學科,共建式帶隊伍,廣覆蓋提水平”三大目標任務,杭州醫務工作者在阿克蘇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建立瞭外科工作室、心內科、婦產科、中醫等學科工作室,填補瞭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空白。在新城街道康居社區建設衛生服務站示范點,依桿其鄉六大隊建設村衛生室示范點,以杭州衛生先進理念為藍本,科學設計和規劃示范點的軟硬件設施,充分體現杭州元素,讓各族群眾在傢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不僅在新疆,在雪域高原,援藏醫生成為當地人的貼心領路人。2016年11月,浙江援藏醫生張方林等成員在西藏那曲勞麥村義診時,遇到瞭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3歲女孩德吉白措,為此,他聯系瞭浙大兒院幫助小姑娘來杭治療。兩個月後,德吉白措和媽媽治愈返回那曲,特意給第八批援藏工作隊送上瞭錦旗,錦旗上寫著“再造我女兒,援藏辦實事。”正因為援藏醫生的使命感,一圓藏族兒童“奔跑之夢”。
深入牧區 架起漢藏連心橋
“B超醫生克服高原反應深入鄉村開展工作,讓藏族同胞切身體會到瞭來自浙江及杭州的大愛,對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作出瞭貢獻。杭州對西藏防治‘包蟲病’的援助必將載入援藏史冊。”那曲地區地委委員、那曲縣委書記曹永壽這樣說。
醫療援助,更要防治好地方病。包蟲病,江浙一帶鮮有耳聞,卻是西藏牧區高流行的寄生蟲病。泡型包蟲病是高度致死的疾病,患者不經治療,10年病死率達到94%,有“蟲癌”之稱。
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對西藏“包蟲病”防治工作作出瞭全面部署,提出瞭建立健全包蟲病防控和治療體系,全面落實控制傳染源,病人篩查治療全覆蓋。克服防治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而當地技術設備能力不足的難題。
杭州市衛生計生委勇挑重擔,自2016年8月19日起,三批杭州醫療隊先後踏上援藏之路。杭州市疾控中心的王衡、杭州市紅會醫院的張文智和杭州市中醫院的歐斐組成的醫療組第一批來到西藏那曲開展包蟲病防治篩查。今年5月23日和7月28日,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趙丹、杭州市中醫院的徐森胤、杭州市老年病醫院的李海平、餘杭區第一人民醫院的冉紅梅、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的劉喬勇、淳安縣人民醫院的餘燕青與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的吳俊、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劉桂蓉等杭州醫療組的8名隊員,聯合浙江援助隊伍,分兩批先後趕赴西藏那曲開展篩查工作。
杭州醫療組負責那曲縣的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工作分兩部分,包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和人群B超篩查。
那曲縣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含氧量隻有平原的40%,自然條件極其艱苦。高原反應是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必須面對的考驗,腹瀉、流鼻血、眼結膜出血等各種高原反應層出不窮,更為可怕的是毫無預兆的嚴重缺氧癥狀隨時發作,呼吸肌的麻痹隨時會帶來生命的危險。趙丹和徐森胤兩位B超醫生就在夜間經歷過險情。但一到那曲,還伴有高原反應的杭州醫療組成員們卻左手一個氧氣瓶,右手一臺B超儀器,跟著當地工作組就下鄉瞭。
牧區村落分散,路途遙遠,且很多都是泥路,一般需要2-3小時的車程,暈車在所難免。杭州組隊員為瞭盡快完成任務,早上7點多就出發瞭,天漆黑才回來。最遲的一次是23:20才回到駐地,但是大傢都毫無怨言。
援藏醫生張方林這樣寫道:下鄉義診的時候是我最有存在感的時候,進鄉村的路都是山路,路面狹窄,崎嶇不平,路邊就是懸崖峭壁,被我們戲稱為“顛臟線”,100公裡的路程單程可以花費5個小時,海拔高度可以從3200米跨越至5300米,對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然而每到一個鄉村衛生院見到成群結隊、早已等候的藏族群眾,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熱烈期盼,這些疲勞都不算什麼瞭。由於言語不通,每名患者均需要翻譯才能交流,我們耐心詳細地問診、查體,治療每名患者,得到診治的藏族同胞臉上洋溢著喜悅,對我們豎起大拇指,知道我們喜歡吃蔬菜把鄉村裡的唯一的不新鮮的,但又是最“新鮮”的一株蔬菜燒給我吃,這些都是鼓勵我好好幹下去的動力。在近一年半的援藏時間裡,每次下鄉都要迎著“啟明星”出發,伴著夜色而歸,累計行程大於1萬公裡,走遍瞭那曲縣所有的12個鄉鎮,40多個村莊,200餘戶人傢,義診約1800人次藏族同胞,免費發放價值3萬餘元藥品,兒童“先天性疾病”篩查3000餘人次,其中發現確診“先天性疾病”兒童80例,為後續治療奠定瞭基礎。
杭州醫療組熱情細心辛苦的工作,當地人民都看在眼裡。工作時,村幹部為他們送上又熱又香的酥油茶,淳樸的牧民在篩查後都朝他們微笑點頭表示感謝。
截至9月底,圓滿完成瞭那曲縣包蟲病篩查任務,篩查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90%以上。當地用五個“最”來形容這次支援那曲的包蟲病篩查工作:對接最快、選派最早、力量最強、篩查對象最多、工作狀態最好。這是杭州醫務工作者提交的成績單。此外,今年9月11日,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的趙勇醫生赴那曲展開疑似重癥精神病確診工作,圓滿完成瞭任務。
把“輸血供氧”轉為“造血制氧” 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杭州與阿克蘇,杭州與黔東南,杭州與那曲,相距數千裡之遠,醫療技術更存在較大“鴻溝”。援助時間有限,在寶貴時間差內彌補技術鴻溝?醫療援藏,有沒有效率更高、更有針對性的方式?杭州衛生計生委的領導這樣想:植根先進理念、授人以漁,是為上策,把“輸血供氧”轉為“造血制氧”,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在西藏那曲,培訓好當地的醫療人員更有利於包蟲病的根本防治。進入藏區的那些天,杭州醫療組醫生主動當起瞭指導老師。在B超篩查中,歐斐醫生對身邊負責翻譯的B超醫生細心講解包蟲病如何診斷以及發現的其他異常現象,使他們受益匪淺。張文智醫生在其擅長的結核病超聲診斷方面積極與當地醫院和疾控部門開展交流培訓,提高他們的診療水平。王衡醫生以牧區常見的佈魯氏菌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控制與當地衛生人員進行瞭交流和培訓,幫助當地提升疾病的防控水平。
2014年12月26日,由杭州市援疆指揮部與阿克蘇市衛生局聯合舉辦的杭州對口支援阿克蘇市院感預防與控制培訓班在阿克蘇首次開課。在阿克蘇人民醫院科技大樓內,來自杭州市疾控中心、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4位知名院感防控專傢為當地業務骨幹進行授課。原本計劃80名當地醫務工作者受訓,但後來授課現場增加到瞭130人。
“通過這次學習,我們醫院整體的技術提高到瞭一個新的臺階,很希望今後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謝謝杭州各位專傢。”不少醫生都這樣表示。
而像這樣杭州不同醫療學科的專傢來阿克蘇授課,在這裡多年一直如此。在杭州市援疆指揮部的統一協調下,張柏平、戚建江、楊洛賢等援疆幹部積極整合杭阿兩地衛生資源,建設醫學工作室,搭建學科平臺,充分發揮援疆醫療人才作用,共創智力援疆的新模式。通過幫帶工作,形成輸血與造血並重、幫帶與傳承相結合的良性機制,切實提高瞭阿克蘇市醫療衛生整體水平。
在貴陽,得瞭慢性光化性皮炎十多年的王大伯終於摘下瞭鬥篷,來自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皮膚科主任吳黎明不僅替他開出瞭藥方,還教當地醫生如何對癥治療。自2016年5月以來,杭州市衛生計生委統一協調17傢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與黔東南州縣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建立“一對一”對口幫扶關系,由對應區、縣(市)衛計部門負責對口幫扶縣以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至目前,各區、縣(市)也全部與黔東南州相關基層醫療機構簽署瞭幫扶協議,我市衛生計生系統已實現瞭與黔東南州醫療衛生對口幫扶全覆蓋,全力幫助貴州綏陽、西秀、榕江、凱裡等地提升醫療衛生事業水平,全力推進醫療衛生精準扶貧工作。
在西藏那曲,杭州市兒童醫院援藏醫生李才學在工作中刻苦鉆研,努力尋求適合高原地區技術設備相對落後等情況下的治療方法。那是一位8個多月的藏族小患兒,因患“麻疹合並肺炎”入院,剛入院時,患兒有發熱、咳嗽等癥狀,進行瞭相應的對癥處理。第二天,李才學醫生查房時,發現患兒癥狀沒有緩解,而且精神也比之前差,甚至出現窒息、口唇發紺等癥狀,他立即給予吸氧、吸痰等緊急處理,24小時寸步不離地陪在患兒身邊。在他的悉心治療下,患兒一點點地康復瞭。他不僅精心救治患兒,而且主動指導幫助當地醫務人員,極大地提高瞭他們的兒科疾病診治水平。
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中醫院,杭州市三醫院自2012年起已連續五年開展對口幫扶,先後派出腫瘤科、眼科、內分泌等多科專傢。今年7月,內分泌血液科副主任李利去德令哈進行瞭為期一個月的醫療援助。他根據當地群眾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高原缺氧等因素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高原性肺病等疾病高發的現象,建議增加相應的檢查項目,對醫院藥品進行梳理後指導采購和用藥,開展瞭多場講座培訓,並幫助當地醫護人員聯系來杭進修,顯著提高瞭所在醫院的診治水平。
在非洲馬裡,不少來看病的百姓都主動提出要找中國醫生、用中國的藥物。中國援非醫療隊的隊員們成瞭患者心中最可愛的人。
高原考驗著援藏醫生的體能,邊疆風沙滌蕩著身為醫者的赤誠之心,高山大川見證著當地醫療的蛻變,杭州醫務工作者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瞭醫者仁心,踐行瞭時代使命的擔當。
數個“第一次” 多個杭州樣本 醫者仁心 廣袤大地踐行時代使命的擔當
新疆、西藏、青海、黔東南、非洲都有杭州醫生的身影
今年7月,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主任滕建榮(左)赴那曲慰問幫扶。
洪慧東醫生為馬裡醫院的醫生授課。
援疆油煙處理機價格醫生下鄉義診。
今年7月,那曲藏民向杭州醫療組敬獻哈達和錦旗,以表達謝意。
2014年7月8日“杭州-阿克蘇共建工作室”醫生在進行阿克蘇首例腹腔鏡手術。
杭州醫療組的B超醫生在為藏民作包蟲病篩查。
“為瞭讓我們這裡的新兵更好操作,她身先士卒,以身試鏡,眼淚在打轉,仍然一絲不茍教我們怎樣去操作,她說:半年之後,她還要做胃鏡來檢測胃鏡鏡子的硬度……”
一個多月前,這一封手寫信從距離杭州4632公裡的阿克蘇市,寄到瞭杭州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主任滕建榮的手中。寫這封信的是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消化內分泌科的全體醫護人員,文中的她,是杭州援疆醫生蔣霞。
“像蔣霞這樣的杭州醫務工作者,帶去的是精湛技術,留下的是一支永不走的醫療隊伍,輸血和造血並重,極大提高瞭當地受援醫院的醫療服務和管理水平,杭州的醫療資源正在無縫對接新疆、西藏、青海、黔東南當地醫院。”滕建榮如此評價。
據統計,自2008年起,截至2017年9月,僅我市市屬醫療衛生單位累計向新疆派出醫務工作者28人、向西藏派出醫生19人,他們在當地工作短則2個月,長至3年以上。另外與黔東南地區、青海德令哈的援助互派、學科建設往來不斷。大愛無疆,杭州醫務工作者的醫者仁心,播撒到國外。自1986年至2017年,杭州市衛生計生系統共派遣援馬裡、中非、納米比亞醫療隊27批91人次的醫務工作者,這當中絕大部分是中共黨員。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傢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部分,明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而杭州醫務工作者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這一工作要義。
在高原缺氧的艱苦環境中,在邊疆陌生的土地上,來自杭州的醫務工作者以自己的醫術為當地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以開闊的視野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出謀獻策,用數個第一,多個杭州樣本,詮釋瞭醫者仁心,在廣袤土地踐行瞭時代使命的擔當。
當代白求恩 萬裡送醫到邊疆
離傢千萬裡,他們從未說一聲苦;忘我工作中,他們從未喊一聲累。
作為醫生,杭州醫務工作者在援疆援藏的醫療工作中有哪些感受?那片停留過的熱土,又留下多少他們為之奮鬥的感人的故事?從對這幾位曾支援邊疆醫療衛生事業的醫務工作者采訪中,杭州醫務工作者的仁心,彰顯無疑。
蔣霞 一封特殊的聯名信
履行職責,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詮釋援疆醫生的職業操守和醫道本色,這一句話並非套話,而是每個援疆醫務工作者的行動準則。
國慶前,一封新疆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消化、內分泌科全體12名醫護人員的聯名表揚信寄到瞭杭州市衛生計生委。這封信的主角是杭州市第九批援疆人才、市紅十字會醫院消化內科醫生蔣霞。信中,他們用樸素的而真摯的語言表達瞭對她的感激之情。
原來,蔣霞副主任醫師到達阿克蘇後,第一時間開展臨床醫療工作,迅速熟悉醫院、科室、人員、設備、技術等情況,努力學習維語,快速轉變角色,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融入新的集體,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對同事,她帶領著大傢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自費購買消化、內分泌等方面的參考資料並予以講解分析,堅持“回歸課本,突出重點,提升自我”,指導年輕醫生用藥,讓科室治療水平得到明顯的提高。對病人,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天三次查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患者出院。
2017年6月23日,這是阿克蘇市人民醫院值得紀念的日子,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蔣霞以患者的身份第一個進行瞭胃鏡檢查體驗,並在檢查過程中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操作細節、註意要點傳授給阿克蘇的醫生。她強忍著一陣陣的胃痙攣引發惡心嘔吐,一對一的帶教,做到放手不放眼,不斷鼓勵並指出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在阿克蘇的一年半時間裡,蔣霞主動給自己定下瞭兩個目標。一是培養一支走不掉的醫療專業人才隊伍,二是分別帶出一位能熟練掌握胃鏡操作和一位可基本操作腸鏡的當地年輕醫生。
張治芬 像胡油煙分離機楊樹一樣將大愛播撒
張治芬,2017年6月,獲得“全國對口援疆先進個人”稱號,如今是杭州市婦產科醫院院長,曾經是浙江省委組織部選派的第四批援疆幹部人才隊伍中的一分子,她用精湛的醫術和熱誠的服務踐行援疆使命,錚錚傲骨猶如沙海之中的胡楊樹一般令人折服,把浙江援疆人的大愛播撒在和田大地上。
2002年,張治芬當時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接到省委組織部下達的三年援疆任務,需要派兩名醫生各援疆一年半時間。作為當時醫院的中層骨幹,張治芬積極報瞭名。
2004年年初,就在援疆前夕,張治芬的身體忽然出瞭問題,心臟早搏頻發,很多人都擔心她不能成行。但一心想著為新疆人民健康作貢獻的張治芬,於2004年2月還是如期踏上瞭和田。
因為缺水和衛生條件的關系,和田地區的婦科病患者較多,張治芬總是看完最後一個病人才下班,回到宿舍,常常已吃不上食堂飯。
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是當地級別最高的醫院,但因地處邊陲,醫療知識、技術、項目以及醫院的規范化管理上均較為落後。在援疆的一年半時間裡,張治芬盡可能地去填補一些空白。在她的帶領下,醫院先後開展瞭腹腔鏡下輸卵管造口術等一些新的婦科醫療技術。她還制定並完善瞭《醫院質量考核條例》,進一步建立健全瞭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
悠悠十餘載,如今回想起來,張治芬說,與其說自己為新疆人民作瞭貢獻,不如說是新疆人民教會瞭她很多:“在和田人民身上體現的胡楊精神,讓我認識到,無論環境怎樣,人的心境是最重要的。心中有詩,滿眼遍是如畫風景。”
張方林 手電筒組成的無影燈
習近平總書記在追憶自己援藏期間的見聞時曾說過,“西藏那曲生態惡劣,種不活一棵樹。”2016年7月,杭州市選派第八批援藏專業技術人才時,杭州市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黨員醫生張方林主動報名,援助地就是那個“種不活一棵樹”的地方——那曲。
援藏生活的艱苦、孤苦、清苦,遠遠超過之前的想象。但本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毅力,張方林一直努力堅守。
事實上,那曲縣人民醫院於2014年建造完成一間10萬級層流手術室,但由於人員技術力量不足,設備儀器不夠完善等諸多原因,一直未能投入使用。入藏後瞭解瞭這一情況,張方林給自己佈置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開啟那曲縣人民醫院外科手術的新篇章。
經過3個月的前期準備,包括手術室質控的監測;設備儀器的更新完善;手術相關人員的技術培訓等,終於具備瞭開展手術的先決條件。
一位21歲的藏族女孩前來就診,正值愛美的年齡,半年前打耳洞時出現意外,異物殘留耳垂內,耳洞周邊組織出現異常增生形成腫塊,腫塊近期增大較快,患者至多傢醫院就診,希望能夠切除腫塊和異物,但因為腫塊已達下耳垂1/2大小,故都未敢予以切除。患者看著日益增大的腫塊,十分擔憂。後來,聽親戚說那曲縣人民醫院有浙江過來的援藏醫療專傢,患者抱著最後的希望來到那曲縣人民醫院就診。
經過問診、查體後,張方林充分評估患者病情、醫院設備、技術力量等條件,認為在現行條件下可以完成手術,故安排患者第二天進行贅生物切除手術。
2016年11月3日下午4點開始,簡易的更衣室,地上鋪一塊無紡佈就投入瞭使用。在一切就緒準備劃刀的那一刻,突然停電瞭。近零下20攝氏度的冬天,一臺正在執行的手術,醫院又沒有備用電源,張方林趕緊啟動應急措施,助手使用4隻手機電筒從四個不同方向照向手術視野,借助手電筒光快速準確的切除贅生物,做到切口小、出血少,並使用美容縫合方式將手術創傷縮到最小,順利完成手術。這也是那曲縣人民醫院第一例手術。一邊吸氧,一邊手術,這是一位普通援藏醫生張方林的工作速寫。
壽嵐 偏遠山區糖友們的“組織部長”
醫療幫扶怎麼做?沒有什麼比專傢點對點,紮根當地更有實效。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李國熊考察瞭貴州三穗縣後,對於這個糖尿病高發,卻沒有專科診療的縣市,派出瞭內分泌科年輕有為,業務紮實的壽嵐醫生。
初到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壽嵐發現這裡的百姓,對糖尿病等慢病的認知嚴重不足。三穗縣人民醫院無獨立內分泌糖尿病專科、無工作機制,更缺少專業人才隊伍,更談不上如何健康管理及防治。幫扶工作要從零開始。
沒有專科,壽嵐開出瞭糖尿病專科一站門診, 缺檢查、缺藥、缺設備,壽嵐一步步完善診療手段,當起瞭偏遠山區糖友們的“組織部長”。她還搭建網絡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力。治療手段跟上瞭,自身的學習和意識也要同時跟上。壽嵐跟內科主任一起制定科室學習計劃和制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壽嵐發現很多山區的患者來回測血糖不方便,建議采用移動醫療來建立三穗縣糖尿病慢病管理系統。啟用“你的醫生APP+紅倍心血糖儀”,改變瞭隻能在醫院“看病”的傳統生活方式,節省瞭醫生大量的患教時間,無論在傢裡還是在路上,尤其是邊遠的山村,隨時聽取醫生建議,或者是獲得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資訊。不僅節省之前大量用於從邊遠山區坐車的時間與成本,而且會更有效的引導人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變治療為防病。
在幫扶的三個月裡,壽嵐結合實際、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從原來內分泌門診的“0”,到專科門診建立後的病人絡繹不絕。現在壽嵐的幫扶工作雖然結束瞭,但是她還依舊繼續通過微信、遠程會診等方式,造福黔東南的百姓。
洪慧東 做馬裡百姓心中最可愛的人
對於國內醫療條件發達地區的病人來說,進行血常規等檢查,稀松平常,然而在非洲馬裡,這裡是聯合國定義的世界上最貧困地區之一,即便醫生都沒有正確的輸血檢驗知識,所以訓練有素、基本功過硬的檢驗科醫生,成瞭當地最稀缺的醫生資源。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檢驗科醫生洪慧東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成為中國第24批援馬裡醫療隊其中一員,來到瞭非洲馬裡。
在馬裡首都巴馬科的馬裡醫院,這裡是洪慧東工作4年的地方。2013年,洪慧東就來到馬裡醫院,這裡實驗室儀器落後、人員經驗不足、檢測方法不到位,洪慧東就手把手,一個一個地教。在兩年任期結束後,她選擇瞭留任。
“因為我看到的有些實驗報告、有些結果,是不符合要求的。我很希望能夠幫醫生同行們,更好地救治病人,所以我決定繼續留下來,繼續留在馬裡。”洪慧東廚房油煙處理說。
樸素的話語,迅速的行動,洪慧東意識到必須對馬裡同行進行輸血檢驗基礎知識的培訓,尤其在科學檢驗的理念上幫他們構建全新的知識體系。在緊急準備瞭《輸血檢驗》的課件後,她開始對馬裡醫生授課,要把馬裡人(包括醫護人員)從頑固落後的輸血意識中解放出來,教授他們輸血知識,跨越科學與文化的差距,一點一點地去改變他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洪慧東對他們的臨床輸血進行正確指導,糾正馬裡醫護人員不良的輸血方式和血液儲存方法。培訓教學的效果迅速得到體現,一位中國北京建工職員,因瘧疾導致嚴重貧血需要輸血,由於采取瞭科學正確的輸血,及時阻止瞭異型血液輸註,兩周後康復出院。
這裡的血液病人不少,但馬裡卻沒有一名檢驗骨髓的醫生。是洪慧東發現一位病人血常規異常並要求其做骨髓檢查,並發出瞭第一份中法文的骨髓報告。為此,馬裡國傢醫院實驗室主任達拉美博士代表馬方寫給洪慧東的一封感謝信。
“這封沉甸甸感謝信,它感謝的不是我個人,感謝的其實是我們浙江援非醫療隊的全體同事在馬裡的精湛醫術和付出,感謝的是中國援非醫生對馬裡人民救死扶傷的崇高品質,感謝的是1968年以來近50年中國援馬裡醫療歷史上沉淀下來的中國人民對非洲馬裡人民的深情厚誼。”洪慧東這樣說。
數個“當地第一例” 踐行使命擔當
在梳理近十多萬字援疆援藏援黔東南援非的資料中,目及所見,字裡行間,出現頻次最高的是“當地第一例。”
在阿克蘇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的第一例胃鏡檢查,是杭州醫生做的;貴州三穗縣第一個糖尿病專科門診,是杭州醫生一手創建的;那曲縣人民醫院第一例手術,停著電,就著手電筒組成無影燈,是杭州醫生主刀的……當地第一例的事例還有許許多多。
杭州醫務工作者所到之處,於當地醫務工作者是同行,是帶教師長,杭州醫生無私將技術要領傾囊而授;於當地百姓,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是將他們從死亡邊緣拉上幸福之岸的領路人。
在阿克蘇,2010年6月,杭州市援疆指揮部作為“全國第一批,全省第一個”,率先進駐新疆阿克蘇市開展援建工作。讓當地百姓病有所醫,積極探索衛生援疆新模式,提出醫療衛生援疆側重於送技術、育人才、帶隊伍。
在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柯曦曄、蔣霞等5名援疆醫生,因為技術過硬,被醫護人員稱為“A5偶像天團”。如張正賢,在到阿克蘇僅1個多月的時間裡,就開展瞭婦科超聲造影等檢查,填補瞭當地多項超聲領域的技術空白;吳榮華主攻針灸,有“吳一針”的稱號,找他針灸的人總是排長隊;蔣霞主攻消化內科,每天為患者分析病情,講解用藥,在帶教中知無不言,讓年輕醫生收獲頗多。張驍醫生開展的先天性臍尿管瘺手術刷新瞭阿克蘇醫院建院60餘年紀錄。
多年來,按照“組團式建學科,共建式帶隊伍,廣覆蓋提水平”三大目標任務,杭州醫務工作者在阿克蘇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建立瞭外科工作室、心內科、婦產科、中醫等學科工作室,填補瞭阿克蘇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空白。在新城街道康居社區建設衛生服務站示范點,依桿其鄉六大隊建設村衛生室示范點,以杭州衛生先進理念為藍本,科學設計和規劃示范點的軟硬件設施,充分體現杭州元素,讓各族群眾在傢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不僅在新疆,在雪域高原,援藏醫生成為當地人的貼心領路人。2016年11月,浙江援藏醫生張方林等成員在西藏那曲勞麥村義診時,遇到瞭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3歲女孩德吉白措,為此,他聯系瞭浙大兒院幫助小姑娘來杭治療。兩個月後,德吉白措和媽媽治愈返回那曲,特意給第八批援藏工作隊送上瞭錦旗,錦旗上寫著“再造我女兒,援藏辦實事。”正因為援藏醫生的使命感,一圓藏族兒童“奔跑之夢”。
深入牧區 架起漢藏連心橋
“B超醫生克服高原反應深入鄉村開展工作,讓藏族同胞切身體會到瞭來自浙江及杭州的大愛,對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作出瞭貢獻。杭州對西藏防治‘包蟲病’的援助必將載入援藏史冊。”那曲地區地委委員、那曲縣委書記曹永壽這樣說。
醫療援助,更要防治好地方病。包蟲病,江浙一帶鮮有耳聞,卻是西藏牧區高流行的寄生蟲病。泡型包蟲病是高度致死的疾病,患者不經治療,10年病死率達到94%,有“蟲癌”之稱。
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對西藏“包蟲病”防治工作作出瞭全面部署,提出瞭建立健全包蟲病防控和治療體系,全面落實控制傳染源,病人篩查治療全覆蓋。克服防治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而當地技術設備能力不足的難題。
杭州市衛生計生委勇挑重擔,自2016年8月19日起,三批杭州醫療隊先後踏上援藏之路。杭州市疾控中心的王衡、杭州市紅會醫院的張文智和杭州市中醫院的歐斐組成的醫療組第一批來到西藏那曲開展包蟲病防治篩查。今年5月23日和7月28日,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趙丹、杭州市中醫院的徐森胤、杭州市老年病醫院的李海平、餘杭區第一人民醫院的冉紅梅、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的劉喬勇、淳安縣人民醫院的餘燕青與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的吳俊、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劉桂蓉等杭州醫療組的8名隊員,聯合浙江援助隊伍,分兩批先後趕赴西藏那曲開展篩查工作。
杭州醫療組負責那曲縣的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工作分兩部分,包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和人群B超篩查。
那曲縣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含氧量隻有平原的40%,自然條件極其艱苦。高原反應是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必須面對的考驗,腹瀉、流鼻血、眼結膜出血等各種高原反應層出不窮,更為可怕的是毫無預兆的嚴重缺氧癥狀隨時發作,呼吸肌的麻痹隨時會帶來生命的危險。趙丹和徐森胤兩位B超醫生就在夜間經歷過險情。但一到那曲,還伴有高原反應的杭州醫療組成員們卻左手一個氧氣瓶,右手一臺B超儀器,跟著當地工作組就下鄉瞭。
牧區村落分散,路途遙遠,且很多都是泥路,一般需要2-3小時的車程,暈車在所難免。杭州組隊員為瞭盡快完成任務,早上7點多就出發瞭,天漆黑才回來。最遲的一次是23:20才回到駐地,但是大傢都毫無怨言。
援藏醫生張方林這樣寫道:下鄉義診的時候是我最有存在感的時候,進鄉村的路都是山路,路面狹窄,崎嶇不平,路邊就是懸崖峭壁,被我們戲稱為“顛臟線”,100公裡的路程單程可以花費5個小時,海拔高度可以從3200米跨越至5300米,對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然而每到一個鄉村衛生院見到成群結隊、早已等候的藏族群眾,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熱烈期盼,這些疲勞都不算什麼瞭。由於言語不通,每名患者均需要翻譯才能交流,我們耐心詳細地問診、查體,治療每名患者,得到診治的藏族同胞臉上洋溢著喜悅,對我們豎起大拇指,知道我們喜歡吃蔬菜把鄉村裡的唯一的不新鮮的,但又是最“新鮮”的一株蔬菜燒給我吃,這些都是鼓勵我好好幹下去的動力。在近一年半的援藏時間裡,每次下鄉都要迎著“啟明星”出發,伴著夜色而歸,累計行程大於1萬公裡,走遍瞭那曲縣所有的12個鄉鎮,40多個村莊,200餘戶人傢,義診約1800人次藏族同胞,免費發放價值3萬餘元藥品,兒童“先天性疾病”篩查3000餘人次,其中發現確診“先天性疾病”兒童80例,為後續治療奠定瞭基礎。
杭州醫療組熱情細心辛苦的工作,當地人民都看在眼裡。工作時,村幹部為他們送上又熱又香的酥油茶,淳樸的牧民在篩查後都朝他們微笑點頭表示感謝。
截至9月底,圓滿完成瞭那曲縣包蟲病篩查任務,篩查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90%以上。當地用五個“最”來形容這次支援那曲的包蟲病篩查工作:對接最快、選派最早、力量最強、篩查對象最多、工作狀態最好。這是杭州醫務工作者提交的成績單。此外,今年9月11日,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的趙勇醫生赴那曲展開疑似重癥精神病確診工作,圓滿完成瞭任務。
把“輸血供氧”轉為“造血制氧” 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杭州與阿克蘇,杭州與黔東南,杭州與那曲,相距數千裡之遠,醫療技術更存在較大“鴻溝”。援助時間有限,在寶貴時間差內彌補技術鴻溝?醫療援藏,有沒有效率更高、更有針對性的方式?杭州衛生計生委的領導這樣想:植根先進理念、授人以漁,是為上策,把“輸血供氧”轉為“造血制氧”,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在西藏那曲,培訓好當地的醫療人員更有利於包蟲病的根本防治。進入藏區的那些天,杭州醫療組醫生主動當起瞭指導老師。在B超篩查中,歐斐醫生對身邊負責翻譯的B超醫生細心講解包蟲病如何診斷以及發現的其他異常現象,使他們受益匪淺。張文智醫生在其擅長的結核病超聲診斷方面積極與當地醫院和疾控部門開展交流培訓,提高他們的診療水平。王衡醫生以牧區常見的佈魯氏菌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控制與當地衛生人員進行瞭交流和培訓,幫助當地提升疾病的防控水平。
2014年12月26日,由杭州市援疆指揮部與阿克蘇市衛生局聯合舉辦的杭州對口支援阿克蘇市院感預防與控制培訓班在阿克蘇首次開課。在阿克蘇人民醫院科技大樓內,來自杭州市疾控中心、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4位知名院感防控專傢為當地業務骨幹進行授課。原本計劃80名當地醫務工作者受訓,但後來授課現場增加到瞭130人。
“通過這次學習,我們醫院整體的技術提高到瞭一個新的臺階,很希望今後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謝謝杭州各位專傢。”不少醫生都這樣表示。
而像這樣杭州不同醫療學科的專傢來阿克蘇授課,在這裡多年一直如此。在杭州市援疆指揮部的統一協調下,張柏平、戚建江、楊洛賢等援疆幹部積極整合杭阿兩地衛生資源,建設醫學工作室,搭建學科平臺,充分發揮援疆醫療人才作用,共創智力援疆的新模式。通過幫帶工作,形成輸血與造血並重、幫帶與傳承相結合的良性機制,切實提高瞭阿克蘇市醫療衛生整體水平。
在貴陽,得瞭慢性光化性皮炎十多年的王大伯終於摘下瞭鬥篷,來自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皮膚科主任吳黎明不僅替他開出瞭藥方,還教當地醫生如何對癥治療。自2016年5月以來,杭州市衛生計生委統一協調17傢三級醫療衛生機構與黔東南州縣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建立“一對一”對口幫扶關系,由對應區、縣(市)衛計部門負責對口幫扶縣以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至目前,各區、縣(市)也全部與黔東南州相關基層醫療機構簽署瞭幫扶協議,我市衛生計生系統已實現瞭與黔東南州醫療衛生對口幫扶全覆蓋,全力幫助貴州綏陽、西秀、榕江、凱裡等地提升醫療衛生事業水平,全力推進醫療衛生精準扶貧工作。
在西藏那曲,杭州市兒童醫院援藏醫生李才學在工作中刻苦鉆研,努力尋求適合高原地區技術設備相對落後等情況下的治療方法。那是一位8個多月的藏族小患兒,因患“麻疹合並肺炎”入院,剛入院時,患兒有發熱、咳嗽等癥狀,進行瞭相應的對癥處理。第二天,李才學醫生查房時,發現患兒癥狀沒有緩解,而且精神也比之前差,甚至出現窒息、口唇發紺等癥狀,他立即給予吸氧、吸痰等緊急處理,24小時寸步不離地陪在患兒身邊。在他的悉心治療下,患兒一點點地康復瞭。他不僅精心救治患兒,而且主動指導幫助當地醫務人員,極大地提高瞭他們的兒科疾病診治水平。
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中醫院,杭州市三醫院自2012年起已連續五年開展對口幫扶,先後派出腫瘤科、眼科、內分泌等多科專傢。今年7月,內分泌血液科副主任李利去德令哈進行瞭為期一個月的醫療援助。他根據當地群眾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高原缺氧等因素而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痛風、高原性肺病等疾病高發的現象,建議增加相應的檢查項目,對醫院藥品進行梳理後指導采購和用藥,開展瞭多場講座培訓,並幫助當地醫護人員聯系來杭進修,顯著提高瞭所在醫院的診治水平。
在非洲馬裡,不少來看病的百姓都主動提出要找中國醫生、用中國的藥物。中國援非醫療隊的隊員們成瞭患者心中最可愛的人。
高原考驗著援藏醫生的體能,邊疆風沙滌蕩著身為醫者的赤誠之心,高山大川見證著當地醫療的蛻變,杭州醫務工作者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瞭醫者仁心,踐行瞭時代使命的擔當。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